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01年2月28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十、十二B八、十三C九、二十D十一、四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小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大杂居,大聚居
D小杂居,小聚居
3.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在于()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关系为纽带
C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遗传特征
D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4.无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实际内容是()
A消灭差别
B民族团结
C消灭阶级
D民族消亡
5.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个聚居于西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A4470%
B4880%
C4065%
D4261%
6.在蒙古族中传播较广的宗教是()
A藏传佛教
B小乘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7.2001年2月28日第()届全国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
A八二十
B九二十
C十十
D九十
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
A、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B、由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C、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D、由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批准
9.《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一章内容,共有()条
A27B28C29D30
10.关于“加大生态与环境的治理保护力度”的规定在()有强调。
A《宪法》第12条第二款B《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6条第三款
C《民族区域自治法》第78条第三款D《宪法》第14条第一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为了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更好贯彻实施,需要从()方面来构建其保障体系。
A立法B司法C宪法D行政
2.民族的形成()。
A大体要经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这样一些阶段
B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确立初期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
D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E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3.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帮助的主要形式有()
A实行优惠政策
B经济上的直接扶持
C组织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D开展边境地区贸易
E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修正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与过去的有关法规相比()
A更加缜密
B更具权威性
C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D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E借鉴了其它国家的经验
5.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具有()和()两重属性
A权利B责任C权力D义务
三、判断题(错的请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情。()
2.共同经济生活是形成其他三个特征的物质条件,并对其他三个特征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战略。
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党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法律化。
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无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2.自治机关在行使各项自治权时,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应如何确立违反《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责任及制裁制度。
4.实行分税制后国家对民族地方的财政支持是怎样实现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中国共产党始为什么始终坚持和贯彻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